不是每一條老街都有著自己的靈魂,也不是每一處古建築能打動你的心靈。南京高淳老街,你的靈魂又在哪裡呢?

猴年正月初一,我驅車從南京到高淳老街一日遊。之所以選擇大年初一去高淳老街,是因為想去老街看看那裡的民風,感受一下城里人早已淡忘的過年習俗。

記得兒時在老家的鄉下過年時,大年初一早上起來,長輩們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圓子。這種用糯米粉搓起來的小圓子,不同元宵,是實心的,圓子裡沒有餡。條件好的家庭,會用紅曲粉或大麥汁做成顏色,再放入幾片糖水年糕,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年年高升。這麼多年過去了,也不知高淳老街上還有這樣的年糕圓子賣否?

高淳,現為南京市的直轄區,地理位置處於南京的最南端,離開南京市約有一百公里的路程。從南京出發,走機場高速,然後再轉寧高高速公路,能直達高淳。高淳從前也是個“魚米之鄉”,高淳旁的固城湖相當有名,現今每年的秋季,高淳固城湖螃蟹也是市民餐桌上的必備食品。自然,高淳最出名的,還要數那條已經有900餘年曆史的高淳老街。

高淳老街,也叫淳溪老街,其得名源於這裡曾被稱作為“淳溪鎮”。大約在殷商時期,先民就在這片緊挨固城湖的地區定居生活,此後逐漸形成村落和集鎮。到了明代,明政府設立了“高淳縣”,其衙所就設在淳溪鎮上。明清時期,隨著徽商崛起,淳溪成為安徽的糧食、茶葉、紙張、竹木、桐油和江甦的色布綢緞、日用百貨等物資的主要集散地,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“八大行”,淳溪鎮老街也漸漸形成。

 整個高淳老街,是按“一”字型建造的,老街的東西全長不足千米,寬度大概在四、五米左右。老街上的石板路,中間採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,胭脂石的兩邊再用青條石縱向圍繞,歷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打,人行車壓,如今依然堅固耐用。

石板路的兩旁,是鱗次櫛比的老式建築。大概深受徽商的影響,這些房屋都有鮮明的“徽派”建築風格。均為雙層磚木結構,上下二層,挑簷、斗拱、垛、牆、橫桁、樓窗,風姿古樸。每間房屋都是前店後宅設計,店面房多為三開間,與廂房相連接處是個小小的院落,也稱作為“天井”,是一家人洗刷、休閒喝茶的地方。

老街上所有的臨街建築,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。門楣上往往採用木結構斜撐,這些斜撐件上雕有“五路財神”、“連年有餘”、“麻姑獻壽”等花紋,體現了老街居民的傳統信仰。為了防止磚木結構的房屋因不慎著火而殃及左鄰右舍,每戶人家都會砌上高高的“馬頭牆”,以便能夠在失火時做到隔斷作用。

在高淳老街的西邊,有一條叫“井巷”的狹窄支巷,因“井巷”裡有口古井而得名。這口古井以前叫“大成井”,大約開挖於明朝時期,是老街百姓的一口公用井。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三下江南,路過高淳老街時,三度飲用過此古井的水,因而被當地人奉為“乾隆古井”。如今,這口古井依舊在正常使用,只是再也見不到“萬歲爺”了。

我到高淳老街時,並沒有見到那記憶中的“年糕圓子”,到是整條街上掛滿了“蟹黃湯包”的旗幡,以及滿大街兜售高淳豆腐乾的小販。自然也少不了農家自釀的米酒、固城湖螃蟹、羽毛宮扇、大眾布鞋和高淳的香鵝,只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。

高淳老街還是一處革命聖地。抗戰時期,陳毅司令員於1938年6月親率新四軍一支隊東征路過高淳,並在位於高淳老街中段的“吳氏宗祠”內設立了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。陳毅在高淳逗留期間,做了大量抗日統一戰線工作,並寫下了《東征初抵高淳》的詩篇。詩中曾這樣描寫過當時的高淳:“堤柳低垂晚照斜,農家夜膳話桑麻。”

正月初一遊高淳老街,自然也是人滿為患。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,春節長假,高速又免費,於是開著私家車,浩浩蕩盪來到了高淳老街。或許很多人跟我有著同樣的心情,就是想到高淳老街找回過年的滋味,找回哪怕是一碗“年糕圓子”的美好記憶。只是對不起,這或許很難了。

其實,沒有了“年糕圓子”,我們還在過大年,就像眼下很多地方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一樣,習慣了,也能年復一年。

我之所以去高淳老街,只是想要沿著胭脂石鋪就的石板路走一走,摸一把已經光斑陸離的白牆黛瓦,想像著讓歲月的印記再次闖入自己的心頭,就已經夠了。

小貼士
門票:老街免費,進入特定的景點需購票,如高淳非遺展示館30元/人,楊廳10元/人,雕刻展示館15元/人,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10元/人,可以購買這四個景點的聯票60元/人
交通:自駕車走寧高高速在高淳出口處下,下高速後導航到老街
在南京南站有長途班車直達到高淳,票價為25元/人

 

 

 

更多迷你倉
arrow
arrow

    當代迷你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